第1343章:谁会尴尬-《明末黑太子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用机械化生产出来的廉价布匹,来挤兑本土以及海外市场的手工土布。

    本土原有的土布织户只要申请,便可进入纺织厂打工,免费培训。

    所有纺织厂都已经购置了蒸汽动力的纺织机,只要烧煤加水,便可一刻不停地生产出布匹。

    很多大城市,譬如轻工业盛行的长三角地区的纺织厂都是在全天候运转,工人可以倒班,机器完全不休息。

    为此朱慈烺也下令,任何纺织厂的工人每周工作时间不得超过四十八小时,也就是六天工作,每天至多干八个小时。

    工厂的老板要想多生产布匹,就要多招工人,这样才能增加就业岗位,吸收闲散妇女这样的劳动力。

    想压缩生产成本也容易,朱慈烺不会一味打压工厂主,譬如两淮煤矿的土特产经过运河运抵长三角,价格也非常的便宜。

    昊菁皇帝不可能指望着用煤炭来赚钱,这玩意大明遍地都是,世界其他地方也有很多,

    尤其是澳州那边,电价非常便宜,几乎到了贴地皮的地步。

    日落之后,凡是通电的地方,都会是灯火通明。

    首辅黄金海岸在夜晚就名副其实了,加之气候宜人,每个夜晚都是一片声色犬马的场面……

    在本土发展纺织业还有一个好处,那就是镇抚西域那边的土著。

    上千万不会玩工业的土著,只能从事老本行,种地与放牧。

    在大明王师收复这一地区之后,朱慈烺就已经保证土著们的生活质量不会下降。

    牧场里有矿的土著直接就可以跟苏尼特这样的部落一样躺赢了,问题就在于地盘上没矿的是大多数。

    好在大明需要他们的牛羊及相关副产品,譬如牛皮与羊毛,加上当地种植的葡萄、香料、棉花,刚好可以与本土的轻工业实现互补。

    在光照充足的西域,棉花已经超过了粮食,成为当地的第一大农作物。

    昊菁皇帝下达的包销命令在被彻底执行之后,多年下来也让土著们十分的放心。

    在江南大力发展纺织业,就符合朝廷长期镇抚西域的初衷,并且会还能挤压其他竞争对手的海外市场份额。

    大明制造——da    ming    zhi    zao,已经成为了每个商品的既定标签,也是海外顾客认可的标志之一。

    只要江南地区的纺织业不发生大问题,那么西域那边的棉农与牧珉的收入就有保障,也就不会出大事情。

    虽然两地相隔数千里,甚至上万里,却是一条产业链上的上下游关系,西域就是江南的供应商。

    朱慈烺下令压低煤炭销售价格,哪怕朝廷完全不从挖煤方面获得收益,也要确保这两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。

    像整个泡菜的纺织市场,已经变成了大明纺织商们的自留地。

    不负责任地说,大明对其断供纺织品,过不了多久,当地人就可能果奔出门了……

    像郑芝龙带着乡亲们去南非屯垦,前期根本无暇种棉花,得先填饱肚子,凡是开垦出来的土地,一律要种粮食。

    所有布匹都是用各种矿产从本土换购得来的,正因为如此,朱慈烺才允许布匹工厂主不需要用商品折银。

    朝廷将布匹收上来之后,就直接可以跟郑芝龙做易货贸易了,而且批发价还比市场价便宜一些。

    郑芝龙的船队每个月都有从本土装满布匹的商船起航返回西地的,哪怕经过万里海运,其总成本也要比在当地种棉花再纺布要便宜。

    当地的矿产资源可以用“海量”这个词来形容,用金属半成品来换购轻工产品,对郑芝龙来说是非常实惠的,因为不需要花现银。

    郑氏集团不管需要甚子商品,只要让手下多挖矿多冶炼就行了,无非是将金属半成品兑换成所需的商品的时间长了一些而已。

    为了方便郑芝龙取货,朱慈烺还下令在锡兰建立一座规模超大的物流园区,这里几乎靠近航线的中间位置。

    现在每天都有多艘商船停靠锡兰港口卸货,不少对面的土邦贵族,也会乘船前来采购一些商品,好带回去做零售,从而赚取差价。

    大明出产的粗布,若是批发的话,单价比印度当地的土布便宜一半,甚至更多,即便是零售,也比土布便宜两三成。

    最重要的是颜色很多,多花一点钱就能选择很多图案,而且大明商人接受易货贸易,价格又公道,让土邦贵族们非常开心。

    实际上,只要是能挤兑国际同行的商品,朱慈烺都乐意用降低利润的方式进行倾销!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