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十七章 成败利钝,非所逆睹-《乱清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就是说,慈禧“退居二线”之后,依旧保留了最终的“话事权”——这是事实。

    不过,即便在“训政期”,慈禧也极少使用这个最终的“话事权”,德宗拥有全部的“办事权”和大部分的“话事权”——这也是事实。

    彼时的慈禧,志得意满,认为自己手付太平天下于皇帝,已无需再在政事上花什么气力了,她的精神头儿,大部分都放在了颐和园的修建上了。

    所以,德宗虽然没有获得皇帝的所有权利,但是,他不是傀儡。

    还有,德宗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“改革派”,他是……“忽然改革派”。

    甲午之前,德宗的政治取向,其实是偏保守的,譬如,他不赞成修铁路。

    甲午一役,一夜之间,德宗就觉得,之前三十余年,一切努力,一切作为,一无是处,一无足取,一切都要推到重来。

    此谓“忽然改革”。

    戊戌变法的后期,慈禧始实质性的介入政治,使用她的最终“话事权”,裁抑翁同龢等皇帝近臣。

    慈禧的这些举措,长期以来,被解读为反对、破坏改革,充任守旧顽固派的“护法神”。

    真的是这么回事儿吗?

    反正,关卓凡认为,我如果和慈禧易地而处,我也得像她那么干。

    为什么?

    因为穆宗和康、梁等人玩儿的,拿今天的话来说,就叫“休克疗法”,病症大致是看准了,开的方子,大体上也对,可是,药量不对!

    该一年吃的药,逼着病家,一天就全吃下去!

    哪儿能这么干?

    病了好几年了,指望着一天之内,就彻底痊愈,怎么可能?

    步子太大扯着蛋,像穆宗和康、梁那么个玩儿法,别说扯着蛋了,整个人,都要被扯的四分五裂了!

    任何成功的改革,都要在新、旧之间,找到一个平衡点,特别是在守旧力量依旧强大的情况下,更不能全然不考虑守旧派的反对,不回应守旧派的利益诉求,不然,改革绝无成功的可能。

    慈禧的所作所为,就是要替穆宗找回这个“平衡”,而绝不是全盘推翻他的改革。

    事实证明,庚子之后,在慈禧的主持下,改革继续,而且,深度、广度,都远远的超过了戊戌变法。

    *(未完待续。)


    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