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八四章 良禽择木而栖-《乱清》
第(1/3)页
其次,母后皇太后的“血诏”,以及文宗的“遗诏”,在荣禄看来,来路都非常可疑。
母后皇太后何以会整了这么一道“血诏”出来?——荣禄想不出来,母后皇太后有什么理由,同轩亲王决裂呢?
轩亲王在母后皇太后那里的帘眷,不在圣母皇太后之下——这是朝野公认的,不然,荣安公主也不能釐降于轩亲王啊。
坊间还有一种议论:母后皇太后和轩亲王,亦如圣母皇太后和轩亲王一般,同样的不清不楚。这个……呃,市井传言,未足为凭,但是,也从一个侧面说明,母后皇太后对轩亲王的眷注,实不在圣母皇太后之下呀。
在荣禄看来,荣安公主继统、承嗣,未必为圣母皇太后所乐见,但是,却是绝对符合母后皇太后的利益的。
以母后皇太后和丽贵太妃母女关系之密切,将荣安公主视同母后皇太后亲出,亦不过分。荣安公主登基践祚,可以保证,母后皇太后的地位,磐石不移;于母后皇太后而言,荣安公主绝对是最好的嗣皇帝的人选——超过任何一个“载”字辈。
而且,荣安公主登基之后,不管两宫皇太后是“撤帘”还是继续“垂帘”,“两宫并尊”的局面,很可能都要发生微妙却紧要的变化。
新帝和母后皇太后的关系,远比和圣母皇太后的来的密切,则不知不觉之中,东宫的地位会高过西宫——东风真的要压倒西风了。
虽然,这未必是母后皇太后支持荣安公主继统、承嗣的主要原因。
总之,荣安公主做嗣皇帝,于母后皇太后,有百利而无一害。
所以,母后皇太后决不能因为这个原因和轩亲王有所龃龉。
事实上,嗣皇帝人选之争起来后,朝堂之上也好,宫里面私底下传出来的消息也好,都证明了母后皇太后是支持荣安公主做嗣皇帝的。
难道,因为轩军突然入城、入宫,母后皇太后大受刺激,以为轩亲王“称兵造乱,大逆不道”,所以,就像洋人说的,来了个“一百八十度大转弯”?
说不通啊!
轩军之所以会入城、入宫,是因为轩亲王遇刺,刺客是大内侍卫。如此一来,大内侍卫便不可信任,于是,只能用自己的人来维护宫禁——除非,轩亲王再也不进宫了。
仔细想想,轩亲王之所为,合情合理——合不合法,就不去说它了。
荣禄想,换了我是轩亲王,我也得这么办啊!
这不是什么想不到、想不通的事儿,我想得到、想的通,母后皇太后未必想不到、想不通吧?
更重要的是,轩亲王遇刺,是因为嗣皇帝谁属之争——荣禄也认为,轩亲王被刺,是出于醇王的指使。
在嗣皇帝谁属一事上,轩亲王和母后皇太后可是穿一条裤子的。有的人,今天能够刺杀轩亲王,谁知道明天会不会去刺杀母后皇太后?何况,刺客还是大内侍卫!轩亲王不能够再信任大内侍卫,难道,母后皇太后就能够继续信任大内侍卫了?!
我如果是母后皇太后,当然也会草木皆兵!左看右看,没有一个侍卫是信得过的——谁知道他们之中,还有没有刺客的同党?
在这种情况下,我难道会不乐意轩军入城、入宫吗?——轩亲王是我的人,轩军是轩亲王的人,我是信任轩亲王和轩军呢,还是信任醇郡王和大内侍卫呢?
醇郡王极可能为刺客之幕后主使,而刺客是大内侍卫,醇郡王是领侍卫内大臣。
我做何选择,还用说吗?
所以,母后皇太后怎么可能整这么一道“血诏”出来呢?
“血诏”本身,可疑之处亦不在少。
“血诏”的字迹,歪歪斜斜,不成章法,别字也很多,这些,确实像没读过什么书的母后皇太后之所为,可是,行文、语气不对!
“血诏”的内容,浮现在荣禄的脑子里:
“谕醇郡王等:关卓凡称兵造乱,挟持圣母,大逆不道!大清危在旦夕,着醇郡王会同荣禄、恩承、文衡既神机营众将士,捕拿关逆,匡救宗社!特谕!”
行文、语气,简洁、明白,能够看出,“草诏”之人,尽量的模仿母后皇太后的说话,可是,漏洞还是在不知不觉中出现了。譬如,母后皇太后会自称“圣母”吗?“匡救宗社”这种话,真的是没有读过什么书的母后皇太后说得出来的吗?
第(1/3)页